中国植物志
>> 第74卷 >> 菊科 Compositae >> 紫菀属 Aster
35. 亮叶紫菀 图版47:8-12
Aster nitidus Chang in Bull. Fan Mem. Inst. Bot. 6: 47. 1935; S. Y. Hu in Quart. Journ. Taiwan Mus. 18: 295. 1965.
灌木,多分枝,弯垂或倾斜,长50-120厘米,有棱及沟,有凸起的叶痕和腋芽;二年或三年枝紫褐色或锈色,无毛;当年枝通常长不超过10厘米,黄褐色或紫色,被疏毛,上部错杂的密毛,枝下部有较密的叶。叶卵圆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2.5-4.5厘米,稀达7厘米,宽0.5-1.5厘米,顶端尖或有小尖头,全缘或近全缘,基部急狭成长1.5-3毫米的柄;上部叶渐小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渐细尖;全部叶近革质,两面有光泽,无毛,但边缘及沿脉有微糙毛,离基三出脉在下面稍凸起,网脉显明。头状花序径2.5-3厘米,3-6个在枝端排列成伞房状;花序梗细,长2.5-4厘米,有线形苞叶。总苞宽倒锥形,长6-7毫米,径7-8毫米;总苞片约3层,外层长4-5毫米,宽0.5毫米,内2层近等长,长6毫米,宽1.5毫米,各层全缘或上部撕裂,有绿色中脉,边缘宽膜质。舌状花约30个,管部长2-2.5毫米,被疏短毛;舌片紫色,长13毫米,宽1-1.8毫米。管状花黄色,长5毫米,管部长2毫米,有短毛,裂片长1.5毫米;花柱附片长0.7毫米。冠毛污白色,较管状花稍短,有微糙毛,另有外层极短的毛。瘦果长圆形,稍扁,长约2毫米,基部稍狭,被短疏毛。花期4-5月。
产于四川南部(南川)。生低山林下。海拔550-1100米。
此种有近革质而具光泽的叶,狭长而边缘宽膜质的总苞片,冠毛2层而外层极短,在木本的种中极为特殊。茎细,依附于他物上,但当年枝直立或斜升。
两列栒子(原变种)
C. nitidus Jacq. var. nitidus
落叶或半常绿直立灌木,高达2.5米;小枝圆柱形,多少排列成二列状,幼时密被黄色长柔毛,老时逐渐脱落,呈灰褐色。叶片宽卵形或宽倒卵形,长8-15 (20) 毫米,宽7-13 (15) 毫米,先端急尖并常具凸尖头,稀圆钝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全缘,两面有紧贴长柔毛,惟上面毛较多;叶柄长1-2毫米,被柔毛;托叶披针形,有柔毛,至果期尚宿存。花通常单生,直径5-7毫米,花梗长1-2毫米;萼筒钟状,内外两面均无毛;萼片宽三角形,先端微尖或钝,外面无毛,内面先端沿边缘有柔毛;花瓣直立,卵形或近圆形,长3-4毫米,宽3毫米,先端圆钝,白色,有红晕;雄蕊20,短于花瓣;花柱3 (2-4),离生,稍短于雄蕊;子房先端有短柔毛。果实宽倒卵形,直径7-8毫米,猩红色,下垂,有短梗,小核3 (2-4)。花期6月,果期9-10月。
产云南、四川、西藏。生于灌木丛中、杂木林缘或山谷及草坡中,海拔1600-4000米。印度、缅甸、不丹、尼泊尔山区习见。
本种是直立性灌木,小枝和叶片都多少呈两列式排列;小枝幼时密被黄色长柔毛;叶片质地较厚,两面均有长柔毛,上面较密;花单生,萼筒外面无毛;果实猩红色,常具3小核,秋季凋落较迟,引人注目,这些特点易与本属其他种类区别。
两列栒子大叶变种
C. nitidus Jacq. var. duthieanus (Schneid.) Yu, comb. nov. ——C. disticha var. duthieana Schneid. Ill. Handb. Laubh. 1: 745. 1906; Yu in Bull. Brit. Mus. Bot. 1: 128. 1954.
本变种具有较大叶片,长12-25毫米,宽12-18毫米,先端具短尖,叶柄长约4毫米。
产云南西北部,海拔2500-2700米。分布到缅甸北部。
两列栒子小叶变种
C. nitidus Jacq. var. parvifolius (Yu) Yu, comb. nov.——C. distichus var. parvifolius Yu in Bull. Brit. Mus. Bot. 1: 129. 1954. ——C. nitidus subsp. cavei (Klotz) Ohashi in Fl. E. Himal. 120. 1966.
本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在其叶片较小,长4-7毫米,宽5-6毫米,常呈宽倒卵形或宽卵形,先端圆钝或微缺,外观近似平枝栒子小叶变种 C. horizontalis Dcne. var. perpusillus Schneid., 惟本变种叶片上面柔毛较多,萼筒无毛,易于识别。
产云南西北部高山地区,海拔2700-3200米。分布到缅甸北部。